实锤!台军就是看不见歼-20!
解放军战机在台海方向的实锤战备警巡已经常态化,但对于解放军歼-20隐形战斗机到底有没有参与,台军却一直都没有确切说法——至少在台湾方面发布的见歼“解放军军机每日动态”里,从来都看不到歼-20的实锤行踪。一直到央视近日发布的台军这条新闻出现。
临近春节,见歼央视最近在播放的实锤《新春走基层》中采访了解放军空军“王海大队”。众所周知,台军“王海大队”是见歼解放军空军首支整建制列装歼-20战机的作战部队。这支光荣的实锤部队之前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击落击伤敌机29架、创造世界空战史奇迹。台军进入新时代,见歼这个部队飞越巴士海峡、实锤宫古海峡、台军对马海峡,见歼出色完成东海防空识别区常态化管控、巡航台岛等一系列重大任务。
“王海大队”大队长杨俊成在接受采访时说:“当我驾驶战机在座舱里俯瞰祖国宝岛时,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宝岛整个的海岸线还有山脉,那一刻我心中是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老司机注意到,杨俊成接受这段采访时,身后的背景就是歼-20隐形战斗机,这无疑更暗示了他在执行台海巡逻任务,驾驶的正是歼-20战斗机。
其实早在去年8月解放军举行大规模“围台”演习时,央视就披露了歼-20参演的消息,但并没有直接证明歼-20出现在台海。大概也是这个原因,台军发布的“解放军军机每日动态”里虽然“详细到解放军参与台海巡逻的各种机型和数量”,试图给外界 “一切尽在掌握中”的印象,但其中从来都没有出现过歼-20战斗机。
如今杨俊成的这段表态不仅证明歼-20参与台海巡逻,而且已经穿过了所谓“台海中线”、逼近台湾本岛海岸线!而台军对此却毫无察觉。
更让台湾方面恼火的是,这个消息还引起了境外媒体的关注。
印度《欧亚时报》18日称,虽然台军定期在其推特账号上发布有关“解放军空中和海上入侵的数据”,但其中从来没有出现过歼-20的信息,这可能意味着台军无法发现歼-20或选择隐瞒这些信息。报道注意到,去年8月,歼-20首次参加了解放军“围台”演习。“该战斗机从东部战区的机场起飞,执行了包括联合封锁、海上突击、陆上攻击、空中优势和精确武器实弹射击在内的任务”。台湾方面宣称,当时解放军出动歼-11、歼-16和苏-30战斗机“进入了台湾防空识别区”,但没有关于歼-20在台湾上空或周围飞行的消息。
此外,今年1月初,央视也曾发布歼-20夜间出动的视频。台湾媒体由此猜测,解放军空军歼-16、歼-20等战机在元旦半夜飞越了“海峡中线”,甚至“史无前例”逼近桃园、新竹12海里近空,演练在夜间环境下对台湾的突袭能力。
但台军发布的相关信息里仍没有歼-20。
从技术上看,台军的确没有能力发现歼-20的行踪。目前台湾现役的对空探测雷达中,“铺路爪”远程预警雷达主要针对弹道导弹目标,美制“爱国者-3”反导系统的AN/MPQ-65雷达和台湾自研“天弓”防空系统的“长白”相控阵雷达,仅在理论上具备有限的反隐形能力,但并没有进行针对性强化,实际探测距离存疑;尽管美国宣称“最新的E-2D预警机将具备探测歼-20的能力”,但台湾空军当前装备的仍是老式E-2C“鹰眼2000”预警机;至于台湾自吹“F-16V战斗机的AN/APG-83雷达能远距离发现歼-20”——那么五角大楼还费大力为F-35战斗机配备昂贵的AN/APG-85雷达干嘛?
台军另一种理论上可能探测歼-20的雷达,是之前部署到澎湖的无源双基反隐形雷达车。相比前面那些靠加大雷达探测功率“大力出奇迹”的对空雷达,这才是专业反隐形雷达,它是通过将雷达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开放置,增大探测到隐形战机回波的可能性。对于台军这种雷达的具体性能,外界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台军自身没有隐形战机可供测试,因此该雷达的实际表现如何,恐怕台军自己也心里没底。
更重要的问题是,随着解放军对体系化作战的日益重视,歼-20隐形战斗机从来就不会单打独斗。之前美国空军披露的“歼-20与F-35在东海相遇”,就特意强调了解放军空警-500预警机与歼-20的默契配合。《欧亚时报》称,歼-20的战场表现更类似于“狙击手”,将利用隐形能力躲避对手探测,并消除对方的预警机和加油机等薄弱目标。“歼-20很可能配备了高度复杂的数据处理和传感器系统,使它能从战斗机、无人机、预警机、卫星和电子战部队等其他友军资产获得数据。”
(责任编辑:时尚)
- 【直击2022年金融街论坛】探索新市民金融服务更多可能性
- 被经济衰退吓跑?美股出现年内最大的单周资金外流
- 汪洋会见萨摩亚议长帕帕利
- 柠萌影业“弃A转港” 爆款制造机后劲还足吗?
- 上海:到2025年生物医药研发经济总体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
- 响应“俄概股退市令”!俄水电巨头EN+集团拟终止其全球存托凭证
- 交通运输部:全力以赴保障上海港的畅通运行
- 吉林:线上线下不停歇 农业专家备耕忙
- 少数派投资:“稳稳的幸福”也爆雷,哪里才是投资者最后的港湾?
- 韩国全面解封背后:通胀创10年来新高,多家机构下调经济增速预期
- 俄国家杜马二读通过禁止银行向不友好国家机构提供客户信息的法案
- 评论:告别“动态清零”误区,才能更好应对疫情挑战
- 欧洲投资界高管:目前正是对中国进行长期投资的大好时机
- 上汽临港4000名员工闭环生产:首辆车已下线,有特斯拉员工回厂报到,一汽系全面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