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竞相布局眼科治疗领域,创新药研发仍面临挑战
市场规模超千亿元 各方竞相布局眼科治疗领域 近年来,各方眼科治疗领域受到各大医药研发公司和投资机构的竞相青睐,并成为许多医药科技公司的布局战略重点。根据咨询公司Frost 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眼科药研2021年我国整体眼科药物市场规模接近260亿元;随着眼科患病人群规模持续扩大、治疗眼科药物渗透率持续提升,领域到2030年,创新整体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元,发仍潜力巨大。面临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挑战2021年以来,各方发生在眼科药物研发领域的竞相融资事件不下10次,包括红杉中国、布局高瓴投资、眼科药研正心谷资本等在内的治疗多家投资机构均较早参与了眼科治疗领域的布局。 眼科赛道受青睐 如今,国内越来越多的医药科技公司青睐眼科赛道,并将眼科药物的研发作为公司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在已上市的医药科技公司中,兆科眼科在今年8月初表示其合作伙伴Vyluma Inc.(美国生物制药公司Nevakar Inc.的全资附属公司)正在欧美进行NVK002(兆科眼科的核心产品之一)的第III期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2年底前完成,并预期于2023年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新药申请,而NVK002目前定位为全球首个经临床验证可治疗近视加深的认可药物;欧康维视2022年6月表示,其管线核心品种OT-401(氟轻松玻璃体植入剂)的新药上市申请(NDA)正式获国家药监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累及眼后段的慢性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慢性NIU-PS)。 在未上市的医药科技公司中,维眸生物在今年7月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创新药VVN539(用于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完成美国II期临床首例患者入组,标志着国内首个青光眼自主创新药的开发进入到了快速推进阶段。箕星药业在今年4月宣布以1.1亿美元的预付款和潜在里程碑付款引进LENZ Therapeutics(总部位于美国的生物制药公司)开发的两款在研老花眼治疗药物在中国的独家权益。 投资机构布局方面,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发生在眼科药物研发领域的融资事件不下10次。今年1月,专注于眼科疾病突破性疗法开发的康睿生物宣布完成A+轮融资。去年12月底,眼科创新药研发商拨云制药宣布完成了1.3亿美元的C轮融资。此外,专注于眼科疾病的基因治疗公司纽福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去年完成了B轮和C轮两轮融资,共募集到资金约8亿元人民币。 医疗产业研究机构动脉网在其发布的《2022眼科行业研究报告》中认为,国内未来10年眼科药物市场的增长空间将扩展为如今的5倍,潜力巨大。 行业发展潜力大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电子产品的使用增多,年龄相关性眼病、代谢相关性眼病以及高度近视引发的眼底病变问题日益增多。根据《“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目前我国仍是世界上盲和视觉损伤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较2019年上升了2.5个百分点;除近视人口迅速攀升外,我国干眼症患者数量也在持续增加,并呈现低龄化趋势;此外,我国视网膜疾病患者也在进一步增加。 研报认为,眼健康的管理覆盖了人类的全生命周期,眼科医疗行业将拥有持续扩容的庞大患者群体和诊疗需求,未来行业发展空间广阔。近年来,眼科赛道培育出了像和等中大市值的龙头标的,板块长期投资价值可期。 自2016年国家发布《“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16-2020年)》以来,眼健康就被提上了国家战略高度。2022年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发布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中提到,我国眼健康工作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上海证券研报认为,今年上半年,眼科医疗服务需求被短期压制,此外网课时间增加,眼科赛道需求有望于下半年集中释放,对应标的公司收入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创新药研发仍面临挑战 纵观医药科技公司的眼科研发条线可以发现,许多核心产品都由像诺华这样的大药厂授权引进。“投资机构会更青睐从国外大公司授权引进的候选药物,因为这些药物被引进来的时候就已经跳过了源头发现的难关,所以投资者会对这类药物更有信心。”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但如果是纯自主研发,很多投资者就会有更多担心,所以很多医药科技公司还是以外部引进为主,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药物不多。” 目前,外资占据主导、市场集中度较高是行业的客观事实。根据动脉网《2022眼科行业研究报告》的数据,诺华、日本参天和爱尔康这三家外资企业占据了国内眼科药物市场接近50%的份额,外资企业整体市场份额在60%-70%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眼科药物研发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近几年,以、为代表的国内一线眼科企业正不断在眼科抗感染药、环孢素滴眼液等重要产品上取得突破,力求在眼科药物赛道取得一席之地。 创新药物的审批对药品上市来说也是一项挑战。“因为国家药监局还在完善眼科创新药的相关法规,所以审批速度会相对慢一些。”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的CMO(首席医学官)对记者表示,公司部分产品在美国的审批进度会快于国内,这和美国较成熟的眼科创新药法规体系有关。 此外,创新药的商业化过程也充满挑战。“商业模式的探索几乎是所有医药科技公司都在做的事情,从药物研发时期我们就已经开始搭建渠道了。”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医保控费政策大大压缩了药企的利润空间,需要我们开拓更多渠道去提高药物的可及性。”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美国纽约州部分地区因暴风雪进入紧急状态
- 重磅!建行体系正进行多个重要岗位调整!建信理财、建信基金、广东省分行、深圳分行高管均涉及
- 中兴脱困
- 光大理财宣布将以不超过2亿元自有资金自购旗下理财产品
- 经济日报:房屋公摊面积该怎么算
- 广州银行副董事长肖瑞彦任职资格获批:四年历任3家银行行长
- “沙箱”量子部门从谷歌母公司剥离,作为量子公司独立运行
- 剑指科技巨头 欧盟最快将于本周公布重大新监管法规
- 首批129只基金、7款保险产品入围!券商如何突围个人养老金代销江湖?
- 北京SKP澄清:与确诊病例轨迹无关联
- 一边关闭直营店,一边又募资扩张…嘉曼服饰募投项目必要性遭质疑
- 济南高新资产重组再有新进展:估值及业绩承诺小幅下调
- 乌克兰国家核能公司:乌境内多座核电站发电机组自动关闭 辐射水平正常
- 通达股份员工持股计划引关注:无业绩考核、零对价受让,被问是否利益输送?
- 最新!一部黑匣子被连夜送往北京修复译码,译码完成后将提供重要证据
- 新能源车企,很难再靠“卖碳”发财
- 大通证券股权多次被减持后 再遭两大股东联合转让1.25%
- 美媒:中国将成为第一个网络超级大国吗?
- 澳印线上峰会公布投资大单,莫迪感谢澳方主动归还29件“被盗的”古印度文物
- 干劲十足!邮轮业已过至暗时刻
- 搜索
-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