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槟榔,要凉?
“远离槟榔,要凉珍爱生命。千亿槟榔” 9月10日,千亿槟榔36岁的要凉音乐人傅松因为口腔癌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这句话,千亿槟榔正是千亿槟榔他生前在一则短视频中留下的呼吁。视频中的要凉他当时已经被癌症折磨得面目全非,他表示自己的千亿槟榔口腔癌已是第三次复发,得病的千亿槟榔原因正是因为平时爱嚼槟榔。 傅松去世的要凉消息,让槟榔再一次成为了众矢之的千亿槟榔。先是千亿槟榔网络上出现了一大波对槟榔的口诛笔伐,紧接着,要凉浙江义乌以及四川多地的千亿槟榔监管部门都下达了关于下架槟榔食品的通知。这些消息很快也冲上热搜,千亿槟榔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近年来,槟榔作为一种流行的快消品,在全国尤其是湖南、海南等地已经拥有了广阔的消费市场,并形成了近千亿的产业规模,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只是,槟榔一级致癌物的身份,却一直让消费者乃至整个产业都如鲠在喉。 随着监管环境的日益趋严,拥有近千亿规模的槟榔产业,似乎已经来到了悬崖边。 两千年嚼出的千亿产业 槟榔是一种热带作物,原产于马来西亚,后来逐渐传入中国的岭南地区,也就是如今的海南、福建、台湾、两广、云南等地。中国人嚼槟榔的历史已逾两千年,自汉武帝的金戈铁马征服岭南后,槟榔由药品到瘾品的流行史就此在华夏大地上揭开序幕。 槟榔是中国古代“四大南药”之首。传统医学认为,槟榔具有“杀虫,破积,降气行滞,行水化湿”的功效,包括《本草纲目》在内的许多中医典籍都有槟榔入药的相关记载。 在古代“药食同源”的医学背景下,槟榔可以提神醒脑的功效很快被发现。国内关于槟榔最早的记载出现在东汉时期的物产专著《异物志》中,作者杨孚在书中提到,“槟榔扶留,可以忘忧”,意思是槟榔和扶留搭配在一起吃,就可以振奋精神,让人身心愉悦。 “岭南异物”、“天然灵药”、”忘忧奇果“,在这些标签的加持下,槟榔慢慢开始变成一种咀嚼嗜好品,在古代上层社会中蔚然成风。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中心的数次南迁,越来越多的北方人也接触到了这种神奇的小青果,人们对槟榔的喜爱由此渐渐辐射到全国各地。 槟榔在古代的普及也体现在文献资料的变化中。一开始只有医学典籍上有记载,后来则出现在了各种各样的文人作品中,像李白、苏轼等大诗人,都曾留下过关于槟榔的名篇佳句。 在知识阶级的文化渲染中,“调直亭亭,千万若一”的槟榔,既可以象征忠君爱国的热忱,也能代表男女情爱的坚贞。再叠加底层人民的丰富想象,槟榔逐步演化成市井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民俗符号,成为社交、节庆、婚丧等场景仪式中必不可少之物。 就这样,槟榔作为一种民间传统食物一直流传到了近代。不过,因为清末大变局中一些环境变化的影响,比如洋人垄断内陆贸易、西方烟酒涌入中国等,曾经风靡大江南北的槟榔逐渐在各地销声匿迹。最终,只有曾经作为核心商贸枢纽的湖南湘潭地区保存下了这一习俗。 直到改革开放后,整个槟榔加工和零售产业才重新以湖南湘潭为据点开始崛起。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如今湖南地区对槟榔的痴迷,相比海南、台湾等槟榔原产地还要更胜一筹。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得益于槟榔加工技术的改良以及商家生产经营模式的变革,市场上的槟榔产品真正进入“百花齐放”的阶段,衍生出了芝麻、奶油、花生、桂花、荔枝等五花八门的口味,开始朝着产品高质量、口味多样化等方向不断创新。 从1995年开始,湖南省相关部门也接二连三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将槟榔作为食品工业一大支柱产业来抓。有了明确的政策导向后,我国槟榔产业就此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产业规模加速拔高。 《中国市场监管报》发布的信息显示,2011-2018年,中国槟榔产业产值从558亿元上涨至781亿元,且呈继续上涨趋势,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1000亿元。 目前,中国槟榔产业已形成“海南种植、湖南深加工、湖南消费并向全国乃至全球扩散”的发展格局。 天眼查数据显示,如今全国名称或经营范围中含“槟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企业共1.5万余家。从地区分布看,企业数量top3省份分别为湖南、海南、福建。 湖南省槟榔企业有7500多家,约占全国数量的一半。市场上知名度比较高的槟榔品牌,包括口味王、胖哥、伍子醉等,无一例外都是湖南本地企业。 被监管盯上的恶魔果实 湖南的槟榔文化有多盛行,从曾经遍及大街小巷的广告就可见一斑。“槟榔加烟,法力无边;槟榔泡酒,永垂不朽”,作为一种能提神醒脑、价格不高同时已形成民俗习惯的快消品,槟榔在湖南人民心中的地位大有比肩烟酒之势。 不过,和烟酒一样,槟榔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健康刺客”。 众所周知,嚼槟榔和抽烟、喝酒,都是容易成瘾的行为。这是因为三种产品都含有能够刺激人体分泌多巴胺的成分,能让人出现躯体发热、面部红润、微微冒汗等反应,同时获得愉悦幸福的主观感受,从而“快乐得停不下来”。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槟榔已经成为仅次于烟、酒和咖啡的世界排名第四的成瘾性消费品,目前全球有10%-20%的人口在咀嚼槟榔。 但也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将槟榔作为一种违禁品严格管控,包括美国、土耳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去年就有媒体报道过,多名中国公民入境土耳其时因为携带槟榔而被捕。 当然,致人上瘾不是槟榔的原罪,真正让人们对其谈虎色变的,是槟榔带来的一系列口腔疾病乃至癌症。 医学研究发现,槟榔果中的槟榔素和槟榔碱具有潜在的致癌性,而长期咀嚼槟榔,有可能会导致牙龈退变、口腔溃疡、黏膜下纤维化等口腔疾病,从而令口腔癌的风险上升8.4-9.9倍。 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将槟榔认定为一级致癌物。2018年4月14日,湖南湘雅医院官网发文称,在口腔颌面外科46病室,50位住院患者有45人患口腔癌,其中44人有长期、大量咀嚼槟榔病史。 因嚼槟榔而罹患疾病是一个长期而又痛苦的过程,从起点的损伤和炎症到终点的口腔癌,不仅伴随着愈演愈烈的疼痛,同时还会引起口腔、面部组织的扭曲变形,形成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槟榔脸”。 近年来,随着相关病例的不断增多,加上新闻舆论的长期发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槟榔的可怕。外界也一直存在反对槟榔的声音,和傅松事件一样,每当有相关新闻出现,互联网上抵制槟榔的情绪就会空前高涨。 鉴于槟榔对国民健康的危害性,相关部门其实早已出手。 亿欧梳理相关新闻后发现,最早的“槟榔禁令”出现在1996年,近年来的监管手段越来越密集和严格,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在剥夺槟榔作为食品的身份,二是在禁止广告宣传。傅松事件后各地爆发的这波监管行动,也是基于近年来陆续出台的各种各样的监管政策。 槟榔食品在我国已经拥有了庞大的消费群体,而且消费者的粘性往往都很大,会产生高频次的购买行为。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有嚼食槟榔经历的消费者人数约为1亿人,其中湖南约有2600万人。 强劲的消费需求也为相关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而尝到甜头之后,这些企业往往都会不遗余力地加大营销力度,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 以槟榔行业龙头口味王集团为例,这家企业不仅在2017-2019连续三年赞助了湖南卫视的春晚,还在2019年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发布“广告禁令”后,多次赞助各种各样的网剧和综艺,直到2021年9月广电总局出面后才偃旗息鼓。 从某种意义上讲,槟榔不仅是消费者的“瘾品”,也成为了相关企业的“瘾品”,这也是槟榔监管趋严势在必行的原因之一。 数百万人饭碗何去何从 尽管槟榔对于健康的危害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但槟榔产业最终走向何处的问题却一直悬而未决。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槟榔不仅仅涉及公共健康,还关乎着湖南、海南两个大省数百万从业人员的生计。对于某些城市来说,槟榔产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 《海南日报》提及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海南省槟榔种植面积达178万亩,覆盖万宁、琼海、定安等市县,是海南230万农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占全省农业人口的41.37%。 根据湖南省槟榔协会统计的数据,湖南槟榔产业在全国的销售网点已经超过了200万个,全省从事槟榔生产、销售的人员约200万人,全国超过500万人。2020年湖南槟榔产业规模已超400亿元,年上缴税收约8亿元。 一边挑着健康,一边担着民生,是该果断取舍还是寻找平衡,成为了整个槟榔产业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槟榔的商业价值目前主要还是体现在食用领域,面对槟榔对健康的影响,生产企业一直也在寻找两全之法,希望通过技术攻关来改良工艺,推出能够让消费者放心咀嚼的槟榔产品。 比如,许多品牌都开始推出“养生槟榔”,通过在在槟榔制品中加入了枸杞、桂花油、木糖醇等来强化槟榔的健康价值;市面上还出现一种名为“茶硒槟榔”的产品,厂家声称,茶硒成分有助于修复口腔溃疡,从而降低口腔癌的发病率。 不过,这些方法都是在掩耳盗铃。因为只要槟榔制品中的有害成分不去除,就无法真正解决槟榔的致癌隐患,一味地打出健康旗号来让消费者放下戒备之心,反而会误人不浅。 而且,真正赋予槟榔消费引力的,也恰好是其中有致癌性却又致人上瘾的成分,一旦通过技术去除了这些危害,那么槟榔的食用价值也就会大打折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健康的槟榔食品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这应该也是监管部门将槟榔踢出食品目录的原因之一。 其实作为一种古老的中药材,槟榔的药用价值一直在持续发崛中。 据海南日报报道,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含槟榔的中成药有50多种,这些中成药集中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疾病;其中消化系统用药最多,占比80%以上,如槟榔四消丸、木香槟榔丸等。 好消息是,目前的槟榔药品因为在用量上和食用槟榔不同,所以只要谨遵医嘱服用,就不会有致癌风险。但坏消息是,槟榔药品当下的产值远不能和食用槟榔相提并论。据中新经纬报道,最常见的槟榔药品槟榔四消丸在2021年的销售额只有1100万元。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除消积杀虫外,槟榔还有提神醒脑、抗氧化、抗血栓、抗肿瘤、抗炎抑菌、降血糖等多种功效和药理作用。但相关的基础研究目前还很薄弱,有效成分评估不充分,缺乏系统性研究,还需要长周期的技术攻坚过程。 就现阶段的情况分析,想要以开发槟榔的药用价值来保住近千亿规模的产业,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那么,不再属于食品的槟榔要如何定义,相关企业接下来又该何去何从呢? 海南省槟榔协会秘书长文泽贵认为,槟榔不能作为普通食品销售,并不是说完全禁止,而要像烟酒一样专门销售,但最终采取强监管还是弱监管,以及便利店的具体销售方法还不得而知。 但由于监管政策的转变,目前许多槟榔企业的生产许可证明已经到期且无法继续申请。相比于销售,如何获取生产资质才是相关企业迫在眉睫的难题。 写在最后 从令人称奇的舶来品,到群起攻之的致癌物,小小的槟榔在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变幻后,终于走到了命悬一线的时刻。 为了将槟榔拉出如今的尴尬境地,多地人大代表都曾建议开展槟榔 “药食同源”研究。不过,2021年3月份,国家卫健委在相关答复中明确表示:“国家卫健委未批准槟榔作为新食品原料,未将其纳入食药物质目录,槟榔(果实)也不宜制定食品安全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最近愈演愈烈的舆论风波,海南省槟榔协会也在9月21日发布了《关于近年海南槟榔产业发展情况通告》,其中提到了一些面向全行业的倡议: 一、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加强槟榔行业全产业链的监管; 二、相关部门应加强槟榔产业相关产品的研发,加大药食同源的研究投入,开发出更多槟榔药用的延伸产品; 三、进一步推动初加工环保烘干设备的全面落地,加强对深加工标准化流程的监管,提升槟榔制品的健康价值。 虽然槟榔产业的整治不是一个能“一刀切”的问题,但靠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各自为战也绝不是良策,想要真正引导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还需要国家层面的一锤定音。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壹九传媒四闯港交所:“马先生”贡献四成营收,毛利率超54%
- 华润医药发布中期业绩 拥有人应占溢利约30.25亿港元同比增长24.1%
- 官方预热ColorOS 13全新智慧息屏:想听的歌,一触即达
- 瓷砖龙头蒙娜丽莎“过冬”,计提巨额坏账由盈转亏,股价今年已腰斩
- 广州法院引用“绿色原则”判决涉虚拟货币“挖矿”合同案
- 索赔2.1亿!李小龙女儿起诉真功夫今日开庭,网友:才知道这俩没关系
- 花10年研究的技术被员工离职带去别的企业,董明珠:绝不手软,必须打官司
- 五部委联合推动水运建设 港口航运板块拉升走高 中远海能涨停
- 周延礼:政策支持数字金融加快转型 服务实体经济、破解融资难题
- 写“屎尿”可以是诗歌实验,但贾平凹之女贾浅浅该不该进中国作协?
- 鲍威尔明天要说啥未知 但华尔街想听的就这些
- 新东方在线回应东方甄选APP上线:各项新业务均在准备和推进过程中
- 在阿根廷感受“夏日世界杯”:街头身着阿国家队队服球迷随处可见
- 南华期货:菜籽油、花生期权合约规则及首日策略推荐
- 东方雨虹PSD-520预铺防水卷材——免打保护层,安全更可靠
- 全力抗旱 保民生保生产
- 瑞银:首予京东集团-SW买入评级 目标价275港元
- 陈光明捐资1亿元在上海交大设睿远科技大奖,鼓励勇闯科研无人区
- 发生了什么?A股两条超级赛道杀跌,不要犹豫,赶紧切换?
- 午评:SC原油、低硫燃料油涨超4% 焦炭涨近3%
- 搜索
-